中耳炎是指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发生炎性病变,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。可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两大类,根据其症状又可细分为急性、慢性、分泌性等小类。临床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,具体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病情而定。
一、化脓性中耳炎 1.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应及早应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,一般选择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等药物;联合使用酚甘油滴耳或苯酚滴耳剂,有抗炎、镇痛的作用。早期及时治疗可避免鼓膜穿孔,如果鼓膜膨出严重可通过鼓膜切开术进行引流;若鼓膜已穿孔应尽快清理外耳道脓液,局部应用氯霉素液、氧氟沙星滴耳液、复方利福平液等抗生素水溶液滴耳。炎症消退后穿孔可自愈,若长期不愈可进行鼓膜修补术治疗。
2.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根据病情用药,出现鼓室黏膜充血仅用、水肿、有脓液时,应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激素药混合液,如氯霉素、氯霉素可的松、小檗碱等;当炎症消退、脓液减少时,可应用乙醇或甘油制剂,如硼酸乙醇、硼酸甘油、氯霉素甘油等;若穿孔大、脓液少可应用粉剂,如硼酸粉、氯霉素硼酸粉等,可保持耳部干燥。长期耳部流脓,CT显示上鼓室或中耳乳突有肉芽、息肉、骨疡等不可逆性病变,可进行病灶清除手术和鼓室成形术。
二、非化脓性中耳炎 1.分泌性中耳炎 其致病因主要是细菌、病毒、沙眼衣原体,急性期可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,如阿奇霉素、红霉素、四环素类、氧氟沙星等,可减轻炎症、改善咽鼓管功能。也可联合使用盐酸氨溴索、桉柠蒎等祛痰药,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的生理功能,促进鼓室内积液排出。病程3个月以上,伴高危因素如腭裂、听力下降,以及腺样体肥大的患者需手术治疗,可采用鼓膜穿刺或切开术、置管术、腺样体切除术。
2.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鼻或鼻咽部使用麻黄碱等血管收缩剂可缓解症状;在进行咽鼓管吹张法,先用捏鼻闭口呼气,3-4天后用饮水通气法。如果咽鼓管通气失败或鼓室积液很多时,可进行鼓膜切开术,于后下方置管长期引流,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漱剂和抗炎药物防止感染。 |